在海边养虾过程中,生石灰(主要成分为氧化钙,CaO)因其多重作用成为提升养殖质量的关键工具,尤其在满足高水质要求方面表现突出。以下是其具体作用机制及使用要点:
1. 调节水体pH值,稳定水质
中和酸性环境:虾池底部有机物分解易产生酸性物质(如硫化氢),生石灰遇水生成强碱性氢氧化钙,有效中和酸性,维持水体pH在7.58.5的适宜范围。
增强缓冲能力:钙离子(Ca²⁺)与碳酸盐系统结合,提高水体对pH波动的抵抗能力,尤其在海水高盐度环境下,减少因降雨或微生物活动引起的酸碱度突变。
2. 消毒杀菌,防控病害
强碱性杀菌:生石灰溶于水后释放大量OH⁻,迅速提升局部pH至11以上,破坏病原微生物(如弧菌、寄生虫卵)的细胞结构,减少虾类细菌性疾病(如白斑病)的传播风险。
减少有害气体:通过分解有机废物,抑制底泥中硫化氢(H₂S)、甲烷(CH₄)等有毒气体的生成,改善池底厌氧环境。
3. 改善底质,促进生态平衡
矿化有机物:生石灰促进底泥中有机物的分解,加速转化为无机营养盐,减少底质腐败风险。
絮凝悬浮物:钙离子使水体中胶体颗粒絮凝沉淀,提高透明度,促进有益藻类(如硅藻)繁殖,增强光合作用增氧效果。
4. 补充钙镁离子,促进虾类生长
脱壳关键元素:钙是虾壳的主要成分,水体中充足的钙离子(Ca²⁺)和镁离子(Mg²⁺)可加速甲壳硬化,缩短脱壳周期,减少软壳症和同类残食。
平衡渗透压:海水虾需在高盐环境中调节体内渗透压,钙离子参与离子调节,增强虾的抗应激能力。
5. 提升溶氧与营养循环
间接增氧:通过促进藻类生长和有机质分解,提高水体溶解氧(DO),缓解虾类缺氧压力。
释放营养盐:分解底泥释放磷、钾等营养元素,促进浮游生物生长,形成良性食物链。
使用注意事项
精准用量:一般推荐用量为每亩(水深1米)1020公斤,过量会导致pH骤升,引发虾类应激。使用前需检测水质,避免与酸性药物(如漂白粉)混用。
分阶段施用:清塘时可用大剂量(75150公斤/亩)彻底消毒;养殖期间少量多次,选择晴天上午泼洒,避免阴雨天气影响效果。
海水适应性:海水本身钙镁含量较高,需通过小范围试验确定最佳用量,防止过度提升碱度。
总结
生石灰通过化学调节、生物促进和生态改良的多重机制,成为海水养虾水质管理的低成本高效工具。合理使用可显著降低病害风险、优化生长环境,最终提升虾的存活率与产量。但需结合具体水质参数灵活调整,确保科学性和安全性。